咨询热线 

400-873-3218

半岛·综合体育(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手机版app下载 > 半岛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半岛综合体育中国的建筑施工水平怎么样?
日期:2023年10月27日    来源:网络

  半岛综合体育现有经济环境背景下,无论国内还是国际上大部分工程招投标,商务标价格永远是考虑的第一因素,撇开恶习低价中标的成分,技术水平仅仅只会是作为一个合格项,类似素质教育考体育,只会当作你及格不及格,而不会计入中高考总分。

  在业主或者总包方资金充足的条件下,才会真正去思考技术和管理的必要性,例如合理价格在10亿的项目,会考虑技术标排名,第一名可以等同商务标降价8000万之类的条件,这样才能让承办方尽可能去考虑技术的重要性,很多时候你无法判断钢筋用电渣压力焊还是机械套筒连接技术含量高,取决的其实是焊工一天工资多少钱。而这里讲到的所谓资金充足,不一定指的是一定要10亿的项目任性要给你15亿中标,也可能是业主资金池有15亿半岛综合体育,能充分涵盖设计变更,能不把一切不平等因素全部算在承办方头上,能在必要时拨付一大笔赶工费用或激励等等

  柏克德(Bechtel),福陆(FLUOR),CBI为代表,依托强大的科技及工业基础(能预制绝对不现场安装,能上机械绝不上人,能用升降机绝不搭脚手架),最早和最优秀的项目管理思想(PMP),顶尖的设计团队及理念(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用BIM,Trimble公司结合Hololens已经开始试点VR技术在施工的应用),英语的通用性,FIDIC条款的炉火纯青,成熟的职业经理人团队,这些都是可怕的软实力,对比中国公司完全是卷子只有100分和只能考到100分的上限区别,国内项目普通现场工程师能开到3-4万/月的水平。

  以万喜(VINCI),德西尼布(Technip),沃利帕森(Worley Parsons)英法西德澳等西欧国家为主的老牌工程公司,往往有百年的历史,常年雄踞ENG榜单前列,大体上因为英语的通用性,在软实力方面和美国差距不大(美国有PMP欧洲有各种皇家特许资格认证及IPMP),但不如美国人强势,在合同细节,图纸设计合理性,现场管理规范化上能感受到差距,国内项目普通现场工程师能开到2-3万/月的水平,会聘用马来西亚/印度/台湾/菲律宾等亚太国家人员节约管理人员成本。

  以三星,现代,JGC,东洋(TOYO)为主的日韩工程公司,此价格区间能明显感受到价格的重要性,但又没到需要垫资的情况,日韩工程公司管理理念相对先进,成本控制能做到极致,喜欢分包给菲律宾/泰国等劳务公司,在中国的项目几乎都是最低价中标策略,钢筋钢结构等原材料采购能控制在1%以内,但是往往质量堪忧,曾经接手过现代总包菲律宾分包的项目,出现过10倍允许值的质量偏差。。

  ————————以下写的比较乱,随便看看的分界线————————————

  工业建筑从业者来回答一下,题目是中国的建筑施工水平如何,相信问的主要是中国的施工水平在世界上属于什么层次。本人经历了三个国内合资项目,一个国外项目。国内的合资项目几乎都是外方为主导,实行总承包管理模式,管理方有美国福陆丹尼尔,澳大利亚沃利帕森斯,日本东洋工程,韩国大林建设等,从图纸规范到信函方案到各种会议都是英文交流,国外项目是加拿大日本韩国投资的马达加斯加一个镍钴矿项目,期间和英美澳德日韩南非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的管理层到工人都有不同程度的接触,因此觉得还有点资格来回答这个题目。首先大体回答一下,与欧美国家施工技术有意识形态上的差距,日本总体比不过,韩国南非之流稍微占上风,东南亚水平较差,但有英语母语的优势。————————更新分界线————————————感谢大家的关注,这里我想再明确一点,自己从事的是工业建筑,尤其以石化行业的工业建筑为主,因此从施工技术本身来说,不算特别的高尖难度,个人觉得从纯粹技术角度来讲,超高层建筑与桥隧工程才是施工技术的顶峰,我也很期待在回答里有这方面的大牛来给大家解读。好了,开始给大家看两张图片:

  >

  >

  这是自己从事的某化工项目的照片,两张图片上的是同一套装置,设计、材料供应商及业主均为同一家,不同的是上图为其在巴西的项目,下图为国内的项目。两张图片其实可以看出来很多信息,在这里我想要描述的重点,就是图片中可以看出国内的高空作业平台搭设了大面积的脚手架,而巴西项目几乎没有,取代的是多台高空作业升降车(仔细看的话二楼还有一台小的),这也是项目国内和国外项目的第一个显著不同点——建筑工业机械化以德国为例,由于其人力资源成本的高昂(此项后文会详细展开),其管理理念是名副其实的以人为本,会尽可能的利用机械、工具来减少直接人力资源的消耗,效果也是显而易见的:安全、模块化、施工效率高、工人操作简单。在同一个项目显著的例子还可以看到:这是比利时安特卫普的装置照片>

  这是巴西项目的照片:>

  这是国内项目的照片>

  特别说明下,国内照片采用的高空作业工具是电动吊篮,就是经常见到的外墙粉刷用的吊篮,日租金大概在65-80元/台班,而国外用的高空曲臂式升降车,我了解的是国内15m的大概700-1000/台班,而图片中这种超过50m的大型升降车国内还真没几个项目敢用的。。。造成机械费大面积使用的主要原因还是人力成本,以德国为例,其有一套完善的技术工人培养机制,所有的工人都是经过系统的学习并且考核后才能上岗作业,这就形成了技术工人的昂贵成本,在一个系统化的国外现场,技术工人、专业工程师和施工经理的薪酬差距并不大,国外的薪酬体制往往遵循一个原则:越是艰苦的工作环境,相对薪酬就越高,下图是在澳大利亚路上拍的公路施工人员>

  右边这个举着Caution!警示牌的大叔时薪能达到60澳以上,而坐办公室吹空调的技术人员时薪大概在30澳左右,因此现场施工人员的薪酬大部分都是比设计人员高的。

  他的职位是QC Inspector,就是质检员,而且他的专业是防腐保温半岛综合体育,在化工领域只能算一个比较边缘化的专业,这样的薪酬收入属于什么水平相信知乎上很多在国外生活过的人都能体会,(£135K税后,美国平均收入好像是$40-50K)。

  而这也是导致国内劳动效率底下的最重要原因,就像本提问里面赞数最多的@吴吉人的回答,国内的施工仍然处于农业状态,依靠大量的人工堆积,大部分都是大工带小工的模式成立班组,大小工比例好一点的工地大概1:3,而有些工地甚至能达到1:10以上,施工效率可见一斑,更不用说很多所谓的大工也只是经验丰富而已,图纸看不懂,规范不晓得,技术交底文件也不大明白,更何况现在还有相当数量的文盲,除了自己名字啥都不会写不会看,各个施工工地对于民工同志们来讲就是一个学习的试验场。

  正文话题待续,另外@张大擦的回答很好,我也贴一张墨尔本郊外别墅的照片,点开大图可以看到里面有保温节能、地热、净水、空气净化、太阳能等系统设计,不同于国内别墅都是“尊贵、雍华、心境”啥的宣传册,人家的关键词是“节能、环保、实用”。>

  我觉得所有搞结构设计的人员都要感谢施工的兄弟帮你们吧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掩盖了,因为他们的问题更多。。。

  参加过JH高铁的施工,我仅仅把我看到的一些情况说下,土鳖一个没去过外国也没见过国外的施工。首先是我们局中标,然后分包到a,a分包给包工队,包工队再分~~~中间环节的猫腻就别提了。我们主要是做技术,64公里的高架桥段,我们项目部就3个技术员!!!而且线个,其他两个高级跟班。剩下的就是我们这种仪器都没见过的实习生。初到工地好多新鲜事啊,比如桥墩放偏1米,箱梁下面的垫片放反,等等也是醉了。我们主要任务是铁轨的放线和测量,项目部几台徕卡1800,三天两头的出毛病,最终我们双线铺设轨道板接轨的时候差了10多公分!!公分!!技术要求是毫米级别的!最终重新揭开了103块轨道板重新灌浆,几百万就这么打水漂了。还有就是轨道的高低,要求相对高差在0.2毫米之内,最终灌浆复测,在1到5mm之间游荡,最后经过调节垫片求一个相对平缓的曲线,反正整体都高或者整体都低,跑起来应该很平顺~~吧~~~施工的时候有的德国的监理,需要检查的时候要工具-锤子,对不起没有,尺子,对不起没有~~~~最终验收的时候有64处不合格,哎,甚至有一块轨道板下方吸震泡沫板因为民工在桥上取暖烧木柴不小心烧空一半,最后也不知道怎么验收合格的,反正现在已经开始运营了。至于首班车,没人坐的,都是铺轨车压了n次,轨检车n次,空跑n次各种n次之后领导才上去上电视的。不过设计时速350,平时最高才300左右,没问题~~~吧~~~

  剩下的跟施工没关系啦,保证铁路安全运转,那是他们的事了,当初都是验收合格的。

  毕竟全国第一条高铁就是京津城际,沉降啊,施工啊都是第一次,把控不好很正常,第二条jh能好到哪里?但是肯定能保证的是不会出事,这是原则问题。 再看现在中国修了多少高铁了,练也练出来了。 看时速就知道了,以前谁敢跑300以上……

  对这个回答有非常赞同的,也有非常反对的,说明这个问题目前都是从个体对整个建筑业的主观认识的层面上来回答的,我本人也是这样。所以借此申明,下面所有的观点都是个人的主观认识,我不是权威人士,不能完全准确的表达整个国家施工的状况,只能谈一些个人感受,也欢迎所有同行指正。

  整体上来讲我们的施工水平和发达国家的水平有着很大的差距,而且我的感觉是差距还在被拉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施工工艺和工程管理。如果说发达国家的施工水平是工业时代水平的话,我们国家的水工水平完全是农业时代的水平,差了一个时代,发达国家已经在工业化的时代上发展了很多年,而中国目前还没有迹象表明施工将进入工业化时代,不论是理论的储备还是实践的检验。现在我国的施工工艺完全是欧美五六十年代的工艺,除了一些加工机械可能改进了些,现场大量的手工工艺甚至还不如从前。现在的施工技术也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工程管理经验可能略微先先进些,但是总体也落后了几十年。工程管理的落后某种程度上是由于施工工艺的落后导致的,也有部分是管理理念决定的,更多的是这个时代的特性决定的。

  (2015年12月4日补充:施工技术也不完全停留在五六十年代。比如最近十几年在深基坑处理、地下隧道、超高层建筑、大跨度桥梁方面,很多技术都是日新月异,中国发展的很快,中国技术也在世界前列。原来所说的五六十年代的技术主要是住宅之类的民用建筑,这类工程目前总的规模很大。)

  我们来看施工工艺的差距。首先从质量上,中国的施工主要还是依靠农民工手工操作,现场人工随机抽查检验为主,除了混凝土是搅拌站生产的,其他很少看到工厂化的影子,不仅资源消耗严重,而且质量无法保证。比起发达国家大比例的工厂化加工的模式,我们的施工技术不仅仅需要改良,而是需要一次产业革命才行。我们早已习惯了结构上是一定会有几公分的偏差的,外墙有可能会出现小概率的漏水现象,墙体出现少量裂缝也早就习以为常了,反正这些都是可以弥补的。在这个手工作业时代,别指望有人能够解决这个问题。

  工业加工和手工制造的差距不仅仅表现在质量的稳不稳定以及资源消耗的多少上,还表现在产能的保证上。我想在施工现场管理过的人应该有这个体会,目前劳动力的保障越来越成问题,而且这个问题会越来越无解。如果劳动力保障不了,那么所有施工管理的经验的理论基础都有可能要动摇,因为在原来的施工管理理论中,农民工(也就是劳动力)是被当做一项生产要素来看待的,及所谓人材机中的人。管理理论里至少也是建立在生产要素是随时可以获取的基础上的。

  劳动力保障问题除了劳动力数量的问题之外,农民工收入提高后,更多的会考虑生活的改善,简单的讲,干活不可能再没日没夜的干下去。以前农民工像牲口一样(可能会伤害一些人的感情),被包工头赶到工地上干活,要求加班就加班,要求做到几点就几点,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现在农民工还会加班,但是加班的代价会很高,而且加到一定程度,给再多钱他也不会干下去了。再过十年呢,说不定你跪下来求他他也不会加班了。其中的原因很简单,以前农民工工资低,又人多活少,只要有活,只有拼命干才能养活自己,自己不干随时都有其他人要来干。现在农民工收入已经不低了,养活自己基本上不成问题,而且活多人少,今天不干明天这个活还是自己的。在这种情况下,白天这么累,晚上就不太愿意再出来赚辛苦钱了。劳动力真稀缺的时候,加不加班那个工钱都是他们来赚的,谁愿意晚上出来挣钱?

  以前工业化生产会产生成本上的担忧,现在成本上的忧虑会越来越少,劳动力的缺乏导致劳动力成本会越来越高,而工业化生产的不断改进工艺使得工厂化加工的成本会越来越低,这个剪刀差效应迟早会消除成本上的差距,最终工业化大生产会在成本上战胜手工制造。我没在万科呆过,不过我还是佩服万科的前瞻性,作为一家房地产公司,被别人笑话多年越俎代庖搞起住宅产业化半岛综合体育,绝对不是没事干了,而是提前布局。

  再看工程管理水平上的差。上个版本的答案里我举了上海迪斯尼的例子,我想很多人都是冲着这个例子而来的吧。迪斯尼的例子如下:

  “一个在设计院的朋友跟我说起上海迪士尼的管理,他是迪士尼中方设计团队的中层,他看到迪士尼施工现场的时候完全用震惊来表达,所有的施工材料前都要经过检测、做小样、上墙大样、耐久性检测等一系列的验收后才能真正展开施工。他举了一个防水材料为例,看到很多样板在水中冲了十来天没出现问题后才能批准使用。中方一家施工单位以国内的方法未经试验完成就施工了,项目管理公司坚决要求拆除重做,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这就等于让施工方两百万打水漂。最后经过无数次协商,最后折中采取抽检十个点测试,全部合格才能算通过,即便这种方案,施工方还是需要多花一百万左右。最后这么朋友看到这么叹为观止的管理水平后问对方,中国迪士尼施工质量在全世界算如何?对方回答,在这之前,香港迪士尼的施工质量倒数第一,等中国迪士尼完全后,他就是倒数第二了。即便如此,我那个朋友认为,国内没一个鲁班奖能达到他们管理水平的一半。”

  不管那个朋友跟我说的里面话有没有水分,就算里面水分很大,甚至假如上海没有引进迪斯尼这个项目半岛综合体育,那我们的管理水平就和别人没差距了吗?没有特别高科技的仪器,也没有特别高深的理论,做的事情大家都明白,但是做出的成果完全不一样。很多人说中国建造的速度比国外快,这是导致质量差距的原因。速度快确实是质量差的原因,这也是我为什么说中国管理水平差有时代的因素在里面,如果没有这个速度,我们的生活水平可能会比现在落后很多。但是如果在中国不需要那么快的速度,是不是质量一定就会上去吗?我表示怀疑,因为我们的骨子里没有这么高的管理理念。

  我不否定过去,施工速度就像中国的gdp一样,为我们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到了一定阶段就变成了一种制约,制约着我们向更高的层次突破。强调gdp和强调速度一样,是因为我们没有其他的东西能强调,以后我们是否还能一直这样强调下去呢?反正这届政府已经不怎么强调gdp了。所以着眼未来,我们是不是需要改进?

  管理在价值在哪里?作为建设方的管理人员优越感来自于什么?我以前思考过这个问题,不是来自于我出身好、我是甲方,也不是来自我的办公环境比他们好或者我的学历比他们高,而是来自我的管理具有前瞻性,我比他们有更强的执行力,我对管理的标准比他们更高。

  前瞻性、执行力、管理标准不仅是我觉得我自身的价值所在,同样也是我们需要向发达国家学习的方面。很多人说我们按照国外的流程来做,那工期将拖延多长时间啊,我觉得工期会长一点,但是远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长,因为很多流程是并行施工的半岛综合体育,只要你有足够前瞻性。我们现在的项目管理如果往粗糙里说那就是等图纸出来、把施工队伍拉进场,然后就是管理人员各种坑蒙拐骗、威逼利诱,总之无论如何压着别人把活干出来(这段是夸张的说法)。真正的管理是提前考虑到各种困难,提前做准备工作,也就是管理上的前瞻性。正是因为我们对工程质量的要求一直处于一个低水平,所以我们对工程质量管理的前瞻性也是一直不够的,如果我们提高质量管理要求,我们就需要提前做很多工作,比如在设计阶段就要开始对供应商进行筛选和现场试验,这需要多个部门联合行动。以前我们不会想到这么做,但是要求提高后我们慢慢就能有足够的前瞻性了,慢慢的就会觉得这么做也很正常。

  其次是执行力。现在我们国家关于质量的验收规范之多,连我这个在建筑行业十多年的人都没法直接告诉你验收哪个工种用的验收规范名字是什么,更不要说规范里的详细条款。我们有这么多的规范为什么没有提高我们的施工水平?这就是执行力的问题,我们从来没有对着规范执行过,包括我自己在内,我也觉得很苦恼,不过别人就是这么做的,不安流程来就得返工,我拿不出那么大的魄力,但我佩服人家能做到这点。

  关于管理标准我也不知道该怎么说,反正一说这个大家都明白标准越高越好。我的理念就是如果能把事情做得更好,那就朝做得更好地方向去做,以后一定会有回报的。